close

揮淚斬馬謖

我要問有關孔明的東西

做報告用

只要有關孔明的資料

全部拿過來吧~~~到時候就用投票來給點
三國蜀漢 諸葛亮(181~234)諸葛亮字孔明

三國蜀漢琅琊郡陽都人(今山東省沂水縣)。

少年時父母雙亡

逐隨叔父避亂荊州

隱居於南陽隆中

常自比管仲、樂毅

愛唱《梁父吟》

結交龐德公、龐統、司馬徽、黃承彥、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其智謀為大家所公認

人稱「臥龍」。

娶黃承彥之女為妻。

劉備屯兵新野時

徐庶為幕僚

向劉推薦諸葛亮。

劉備三訪其廬

諸葛亮才與其相見

並立刻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

即佔據荊、益二州

聯合孫權

對抗曹操

統一天下的建議。

深得劉備的讚賞

自此成了劉備主要輔佐。

後助劉備敗曹操於赤壁

佐定益州

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之勢。

曹丕代漢為帝後

劉備也稱帝

諸葛亮出任丞相

總理國家大事

關羽鎮守荊州。

  章武三年(223)春

劉備在永安病危

召諸葛亮矚託後事說:「君才十倍於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助

便給以輔助;若其不才

您可取而代之。

」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盡力相輔

效忠貞之節

死而後已!

」後主即位

諸葛亮受封武鄉侯

建立丞相府以處理日常事務

又兼任益州牧。

當時

全國的軍、政、財

事無大小

皆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執政後

首先要辦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復與東吳的外交關係。

劉備死後

東吳一方面繼續向魏稱臣

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樣對蜀

仍陳大軍於蜀的邊境。

諸葛亮派尚書鄧芝出使東吳

說服孫權與蜀聯合

與魏斷絕關係。

  當時

南中諸郡在劉備東伐之時

受東吳策動而叛亂

嚴重威脅蜀漢後庭。

諸葛亮執政後

與東吳恢復邦交

切斷了南中的外援。

經過兩年調養

諸葛亮上書後主

決心平定南中叛亂。

建興三年(225)春

諸葛亮率大軍兵分三路征伐南中。

在此次戰爭中

諸葛亮對叛軍首領孟獲採用攻心戰術

七擒七縱

使其心悅誠服。

平叛戰鬥結束後

諸葛亮吸取「眾建諸侯分其力」的經驗

將南中四郡分為六郡

叛亂中心建寧郡被分得最細

起用大量土著大姓為官吏

達到不留軍隊、不運糧草

又能治理該地的目的;徵調南中「青羌」萬餘家入蜀

以其青壯組成騎兵五部

號稱「飛軍」:設立庲降都督

掌管南中軍政。

該年十二月

諸葛亮率軍回到成都。

  建興五年(227)三月

諸葛亮上《出師表》於後主

率軍至漢中

準備北伐。

他先在漢中練兵約一年

然後北攻。

魏南安(治甘肅隴西)、天水、安定(治甘肅濟川)三郡當即降蜀。

魏明帝親赴長安督戰

以曹真督關右諸軍

採用以防守為主的戰略。

蜀軍先揚言要由斜谷道攻取郿縣

並使趙雲、鄧芝率一軍據箕谷(今陝西褒城西北)為疑軍

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

參軍馬謖領一軍為先鋒

駐街亭。

馬謖揮不當

大敗於魏軍

丟失街亭。

蜀軍失去前進的據點

只好退回漢中(正史並無「空城計」退司馬懿軍之說)。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上書自貶三級

以右將軍身分行丞相之職。

  建興六年(228)冬

魏軍三路攻吳

關中空虛。

諸葛亮再次率軍北伐。

蜀軍此次出大散關

圍攻陳倉二十餘日不下

糧盡而退。

建興七年(229)

諸葛亮第三次率軍北伐。

蜀軍西向

取魏武都、陰平二郡而回。

諸葛亮復任丞相。

  在這一時期

諸葛亮與李嚴的矛盾為引人關注的焦點。

本來

他們兩人同受劉備託孤

共為輔臣。

直到建興四年(226)

兩人關係還比較好

諸葛亮在與孟達的信中環稱讚李嚴。

但不久

李嚴寫信給諸葛亮

建議利用掌握朝政大權的便利

像曹操那樣進爵封王

接受「九錫」

這樣他也能撈到若干好處。

諸葛亮對此非常生氣

在回信中狠狠批評了李嚴一通。

不久

諸葛亮在即將伐魏前

調李嚴帶他所轄的二萬軍隊來鎮守漢中。

李嚴卻討價還價

要諸葛亮從益州東部劃出五郡設立江州

讓他當江州刺史

致使調動未成。

諸葛亮以大局為重

也就妥協了;建興七年

陳震在出使東吳前

專門找諸葛亮匯報李嚴的巧詐問題

特別談到李嚴早年在家鄉為官時的一些劣跡

但沒引起諸葛亮的足夠重視。

建興八年(230)

曹軍欲三路攻蜀

諸葛亮再次要李嚴帶二萬軍隊到漢中坐鎮

李嚴又討價還價。

諸葛亮即做讓步

任命其子為江州都督督軍

接替李嚴調走後的工作

李嚴這才執行調動命令。

建興九年(231)

諸葛亮第四次伐魏

命李嚴在漢中負責後勤供應

李嚴未及時籌集到糧草

便寫信給諸葛亮說皇上命令退兵。

諸葛亮退軍後

他又欺騙朝廷說此次退兵是為了誘敵。

當諸葛亮回來後

他又故作驚問:「軍糧已經夠用

為何突然退兵?」於是

諸葛亮在上朝時拿出李嚴的書信為據

與許多將士一道簽名上表

彈劾李嚴

將他免為庶人

流放到梓潼。

  建興十二年(234)二月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以大軍出斜谷

據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南四十里)。

此次出兵

事先與東吳約好同時攻魏。

但東吳遲遲不發兵

迄至五月

孫權才派陸遜、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漢囗)

進攻襄陽

孫權自己則率大軍圍合肥新城。

對此

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敗東吳。

他親率水軍東征

讓西守的司馬懿堅守不戰

讓蜀軍糧盡自退。

但當孫權得知魏主的意圖後

認為己方成了主戰場

吃了虧

即令全線撤軍。

在西線。

諸葛亮鑑於以往的教訓

分兵屯田

打算久駐。

這年八月

諸葛亮突患急病

暴卒於前線

時年五十四歲。

蜀軍全線撤軍。

諸葛亮在生前留下遺囑:「葬於漢中定軍山

就在山坡中挖一個墳

墳坑可裝下棺材便行了。

穿平常的衣服

不隨葬器物。

」  諸葛亮的著述

在《三國志》本傳中載有《諸葛氏集目錄》

共二十四篇

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

後人所編

以清人張澍輯本《諸葛忠武侯文集》較為完備。

參考資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11503555
空城計語出三國演義.請注意.三國志中並無此段三國時期

諸葛亮因錯用馬謖而失掉戰略要地街亭

魏大將司馬懿乘勢引大軍15萬向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擁而來。

當時

諸葛亮身邊沒有大將

只有一班文官

所帶領的五千軍隊

也有一半運糧草去了

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

眾人聽到司馬懿帶兵前來的消息都大驚失色

諸葛亮登城牆觀望

用一副非常自信的口氣安慰眾人說:“大家不要驚慌

我略用計策

便可教司馬懿退兵。

”  於是

諸葛亮傳令

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來

士兵原地不動

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聲喧嘩的

立即斬首。

又教士兵把四個城門打開

每個城門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樣

灑水掃街。

諸葛亮自己披上鶴氅

戴上高高的綸巾

領著兩個小書僮

帶上一張琴

到城上望敵樓前憑欄坐下

燃起香

然後慢慢彈起琴來

完全擺出一副悠閑自信的樣子

面對千軍萬馬

絲毫不將擔心的樣子顯露出來。

司馬懿兵臨城下

見此情形

心生疑惑

他深知諸葛亮素來用兵謹慎

因此不敢貿然進城

竟令部隊倒退四十裏。

但當司馬懿得知西城是座空城時

又命衆將複奪西城

可是他萬沒想到諸葛亮已將趙雲調回

於是倉促驚退收兵。


諸葛亮八陣圖之謎 《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佈八陣圖」中如此地寫道: 卻說陸遜大獲全功

引得勝之兵

往西追襲。

前離夔關不遠

遜在馬上看見前面臨山傍江

一陣殺氣.沖天而起;遂勒馬回顧眾將曰:「前面必有埋伏

三軍不可輕進。

」即倒退十餘里

於地勢空闊處

排成陣勢

以禦敵軍;即差哨馬前去探視。

回報並無軍屯在此

遜不信

下馬登山望之

殺氣復起。

遜再令人仔細探視

哨馬回報

前面並無一人一騎。

  遜見日將西沈

殺氣越加

心中猶豫

令心腹人再往探看。

回報江邊止有亂石八九十堆

並無人馬。

遜大疑

令著土人問之名。

須臾

有數人到。

遜問曰:「何人將亂石作堆?如何亂石堆中有殺氣沖起?」土人曰:「此處地名魚腹浦。

諸葛亮入川之時

驅兵到此

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自此常常有氣如雲

從內而起。

」   陸遜聽罷

上馬引數十騎來看石陣;立馬於山坡之上

但見四面八方

皆有門有戶。

遜笑曰:「此乃惑人之術耳

有何益焉!

」遂引數騎下山坡來

直入石陣觀看。

部將曰:「日暮矣

請都督早回。

」遜方欲出陣

忽然狂風大作。

一霎時

飛沙走石

遮天蓋地。

但見怪石嵯峨

槎枒似劍;橫沙立土

重疊如山;江聲浪湧

有如劍鼓之聲。

遜大驚:「吾中諸葛之計也!

」急欲回時

無路可出。

  正驚疑間

忽見一老人立於馬前笑曰:「將軍欲出此陣乎?」遜曰:「願長者引出。

」老人策杖徐徐而行

逕出石陣

並無所礙

送至山坡之上。

遜問曰:「長者何人?」老人答曰:「老夫乃諸葛孔明之岳父黃承彥也。

昔小婿入川之時

於此布下石陣

名『八陣圖』。

反復八門

按遁甲休、生、傷、杜、景、死、驚、開。

每日每時

變化無端

可比十萬精兵。

臨去之時

曾分付老夫道:『後有東吳大將迷於陣中

莫要引他出來。

』老夫適於山巖之上

見將軍從死門而入

料想不識此陣

必為所迷。

老夫平生好善

不忍將軍陷沒於此

故特自生門引出也。

」遜曰:「公曾學此陣法否?」黃承彥曰:「變化無窮

不能學也。

」遜慌忙下馬拜謝而回。

後杜工部有詩曰: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陸遜回寨歎曰:「孔明真『臥龍』也!

吾不能及!

」 這段情節的描寫

以小說來看

神奇詭妙

精采無比。

但以史實的觀點來看

荒唐無稽

莫此為甚。

杜甫的詩

是根據當地傳說而寫的

主要在懷念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忠義節操

羅貫中巧加運用

而成為此虛構故事的旁證

杜甫地下有知

必也感慨萬千

百口莫辯了。

不過

陳壽編撰的《三國志》中記載有:「亮性長於巧思

損益連弩

木牛流馬

皆出其意

推演兵法

作八陣圖

咸得其要。

」換句話說

確實有八陣圖這種東西

並非虛構

問題是八陣圖到底是什麼? 「陣」是古代兩軍交戰時

部署的一種行列形態。

有作戰用的「陣」

也有屯駐時用的「陣」。

「陣」必須依照敵情、地形、天候的變化來設計

也是一般兵書中所稱的「陣法」。

「圖」是規劃的意思

陣圖便是經過特殊設計的基本部署陣形

「八陣圖」是陣形的一種

顧名思義

乃八種陣形組成的綜合陣法。

漢代名儒鄭玄在其書中記載

孫武有八陣之設計。

孫臏新出土的兵法中

也有「八陣」、「十陣」的篇目

並記載道:「知八陣之機

才是王者之將。

」 依照現有資料記載

傳說中孫子所謂的八陣

分別是

「方、圓、杜、牝、衡 、罘置、輪、雁、行。

」似乎是八種不同型態的陣形

有些可能在作戰時用

有些可能是駐屯或防守用的。

日本戰國時代

以「風林火山」軍旗馳名的甲州戰神武田信玄

對我國的《孫子兵法》有很深入的研究

他經常使用的陣式也有八種

分別是:「魚鱗、鶴翼、雁行、彎月、金逢矢、衡軛、長蛇、方圓。

」似乎比孫子的八陣圖更為具體

應是由孫武八陣圖中轉化而來的。

由此可見

八陣圖應屬進攻及防禦時經常使用的八種佈局方法。

西晉李興再註解諸葛亮的八陣圖時指出:「推子八陣

不在孫吳」也就是說諸葛亮八陣圖的設計

有不少是他獨創的

而不受限於孫武和吳起所設計的八陣。

諸葛亮自己也表示:「八陣既成

自今行師

應不復敗矣!

」可見

八陣圖的確是諸葛亮相當得意的創作

依其長於巧思的科學頭腦

所設計出的獨特行軍、作戰或宿營陣形。

「八陣圖」的目的

應是在提高進攻和防禦能力

由於設計上相當實用

對後代影響也很大。

司馬昭在平滅蜀漢以後

便命令陳勰學習諸葛亮「陣圖、用兵倚伏之法」

並表示可用「武侯遺法教五營士」。

北魏時代的習雍上書北魏文帝

表示:「宜採諸葛八陣之法

為平地御寇之方。

唐太宗時

著名的兵法家李靖

更根據諸葛亮八陣之法

創造了六花陣法的佈陣方式。

那麼是否真有陸遜所碰到的石頭八陣圖呢?這又是個什麼樣的東西? 八陣圖的石頭陣的確存在

只是絕非《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奇門遁甲術。

這種石頭佈成的八陣圖

其實是諸葛亮用來操練兵事的沙盤推演基地而已。

依據記載

最有名的石陣

是《太平寰宇記》中的八陣圖遺跡

這些石頭陣位於四川省奉節縣、瞿塘峽入口處的長江河原上。

周圍有四百八十丈

由石頭堆疊而成

各高五尺

幅員十圍

佈如棋盤

...............夏天沒入水中

冬天水退

才可見得到...........依據研究

此八陣圖分為洞當、中黃、龍騰、鳥飛、虎翼、折衝、連衡、握機...........等八陣...........。

除了這個以外

八陣圖石陣的遺跡

還有兩個地方

一處在陜西省勉縣南端、諸葛亮墳墓的附近

一處是在四川省新郡縣的年彌鎮。

杜牧在《孫子集註》中寫道: 諸葛武侯以石縱衡八行為方陣

奇正之出

皆出於此。

據資料顯示

諸葛亮的八陣圖

由變化上而言

以天、地、風、雲、飛龍、翔鳥、虎翼、蛇蟠為基本陣形

其中大陣包小陣

大營包小營。

由奉節的遺跡中

可以發現其中有六十四陣

是一種方陣法的沙盤演練營地。

新郡附近的石陣則為一百二十八陣的當頭陣法

這大概都屬於攻擊或野戰時所採用的陣勢。

傳說成都附近的規模最大

是一種二百五十六種的下營陣法

屬於長期駐紮使用的佈陣方式

在使各營的運作功能完全發揮

不但動員機動力最大

防禦能力也最強。

史傳上記載:「諸葛亮所到之處

其營壘、井灶、圊圂〈廁所〉

藩籬、障塞

皆有一定規格和位置

一點也不馬虎。

」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營區

司馬懿在蜀漢退兵之後

詳細審視營區所有的部署和工事後

不禁感嘆道:「真天下奇才也!

」 相信這就是諸葛亮所創八陣圖中的一種。

希望能幫到你!!~~~~~~~~~~~~~  
那個網址還有許多孔明的東東!!~~~~~~~~
http://www.funlist.org/renwu/zhugeliang/zhugeliangshengpingshiji/
http://www.funlist.org/renwu/zhugeliang/zhugeliangshengpingshiji/有點色色ㄉ 但是是簡體字

諸葛亮,李嚴,劉備,山東省沂水縣,建興,徐庶,曹丕,東吳,孔明,魏明帝

太平天國|八王之亂|馬關條約|天地會|火藥|八國聯軍|義和團|中日戰爭|靖康之難|五胡亂華|南京大屠殺|鄧小平|南京條約|李清照|北洋水師|中法戰爭|康熙|慈禧太后|北洋軍閥|百日維新|白蓮教|文成公主|乾隆|雍正|西安事變|鴉片戰爭|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北京條約|印刷術|伊犁條約|毛澤東|貞觀之治|

揮淚斬馬謖
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305083109934如有不適當的文章於本部落格,請留言給我,將移除本文。謝謝!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az1014046 的頭像
    qaz1014046

    有夢最美

    qaz10140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